李焕有 官方网站 +收藏:http://huanyou.orgcc.com

实名认证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文人画家牡丹歌者
2011-03-30    浏览(676)    作者:李焕有    来源:李焕有 官方网站

文人画家牡丹歌者

——走进张迪华的艺术世界

李焕有

 

和张迪华先生相识,是在一次高规格的杂文研讨会上。先看到与会人员名单中的张迪华,头脑神经震动,他不是画家吗?然后听他发言,观点独到,思维深邃。心想,此迪华非彼迪华?会议间隙,他给我送来了两本画册,其中一本是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60年张迪华卷》。目睹画册,心中的疑问释然,惊讶之感却产生:迪华先生是多面手?术业有专攻,贪得多未必嚼得烂!再后来,在文化圈里,听到有关对迪华先生的评价,说法不一。有的说他的画最好,有的说他的字比画有魅力,有的说他的文章写的好,诗歌都上《诗刊》呢!品味众人的评价,研读“张迪华文学艺术馆”博客,我想到了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郭若虚、米芾、米友仁,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徐渭,清代的朱耷、石涛、“扬州八怪”,这些多种艺术精湛一身的大家。瞬间,对迪华先生的惊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仰慕和敬佩:新时代的文人画家就在我们面前。

 

独特的创作个性

 

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谈到创作个性的重要性时说:“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创作个性,那么不论他的作品所反映内容的意义如何重大,反映的知识多么丰富,其成果都不可能具有为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特殊的美和感染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由于他们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才能对艺术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用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作品丰富人类艺术的宝库,使社会的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迪华先生深谙此道,运用自己的经验、感受、修养、气质、志趣、爱好等特质,努力实践着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并且试图把绘画、书法和写文章之灵性溶于一体,铸就一个“铁三角”,有里有面,哪个方向都是最尖的。的确,当文、书、画在人们的心中难分伯仲的时候,说明迪华先生的艺术个性就诞生了。

欣赏迪华先生的画作,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总能牢牢地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这种冲击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大胆用色,并且多用亮色。翻阅他的画册,会发现他在画牡丹的用色上,就有红、粉、紫、白、绿、墨六种颜色之多。花艳丽如美女,叶精神似处子,给人的感觉是振奋,是激励,是勇往直前的亢奋。如画作《花好月圆国泰民安》,蓝色铺底,显得天空湛蓝如洗,皎洁的圆月悬于苍穹,鲜艳似火的牡丹花或朵朵簇拥,或独自悠闲;叶子在月光映照下苍翠欲滴。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密不透风,疏可跑马”。S形和矩形构图的协调组合,再加上题跋、印章,神气俱足,风流蕴藉,儒雅之笔无处不在。亮色,在这里表现的不是俗气,而是彰显了作者的阳光心态。言为心声,画为心志,手中的画笔自然会表达自己的心态。他的秉性是正直的,所以才创作《富贵正直图》:牡丹争奇斗艳,翠竹挺拔正直;他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才创作《四季美好图》:梅兰竹菊,荷花、牡丹或灿烂绽放,或亭亭玉立;他的性格是和谐的,所以才会创作《和谐富贵图》:和平鸽夫妻私语,牡丹花悠然微笑;他的骨子里是有担当的,所以才会创作《古柏写生图》顶天立地间/葱翠几千年/点点墨香处/润心浪漫翻//——这是诗界朋友鲍莹珂女士对迪华先生人品的礼赞。

其次,诗书画的完美结合。郑板桥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书法刚柔、起伏,增添画以外的灵动和气魄,于是,书画结合且和谐完美者众多。文人画者十分重视诗画的联系,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一律的境界。但在当代,我所认识的画家中具有完美结合的还不多见,而迪华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水平极高。画作《画家腕下无冬夏》,墨写的俏石,葱绿的兰草,绚烂的牡丹,构成画面的主题。留白之处,迪华先生自创诗书于其中:园丁栽花有荣枯,画家腕下无冬夏,明艳富丽人人爱,笔精墨妙本无价。与此幅画作对话,心中情不自禁流出这样的感慨:人都可以画牡丹,但不一定能画出文化,迪华却做到了。以牡丹为载体,彰显了学人的文化。构图文化、诗学文化、色彩文化、雅俗文化融为一体,成就了文人画家的品格。

当然,如果画家个人主观方面的东西里不含有客观的美的内容,或者以丑为美,尽管这也是独特的,却不符合受众的审美需要,这时所形成的创作个性,将是病态的。显然,张迪华先生的创作,注重了对客观现实的把握,强调了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有机结合,故此,其创作个性是健康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用心感悟生活

 

明代后期著名书画鉴赏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谈到画诀时说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者,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污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气韵不可学但可以养。迪华先生一方面潜心读书,一方面足迹留在了国内外的城城乡乡。多读书、读好书,“养书卷之气”;行万里路,游名山大川,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养自然之气”;静中参悟,动中入静,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宠辱,“养自身之灵气”。“书卷气”“自然气”和“自身灵气”的恰切融合,铸就了画家之气韵。所以,欣赏迪华先生的画作,不感觉是在看风景,而强烈的感受是在明晓生活之道理。

画作《春秋图》,岩石之上,牡丹盛开,菊花绽放。似乎不符合生物的生长规律,春天的花怎么能和秋天的花一起露出笑脸呢!如果你阅读了画面的题跋,这种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东坡先生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确乎,人之一生,实不可皆春华秋实也,然画家笔下可也。”这是画家的生活感悟,是画家对生活的希望和祝愿,希冀人的一生能春华秋实。有趣的是,画家选择岩石作为鲜花的背景,应该是体现了画家的智慧和暗示:勇敢地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抱怨、不气馁,才能绽放出鲜花般的笑脸。

的确,时代的发展,给有智慧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又无法否认,人们在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艺术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励志,给受众以清醒和启迪。这种作用通过说教来表达那是拙劣的,高明的创作者往往会选取具体可感的情节和意象,让受众在阅读感悟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创作之道人人皆知,关键之处在于创作者是否有如此高深的艺术涵养。迪华先生兢兢业业地修炼着,不择细流地积累着。他不仅读书,还力图通过自己的笔磨练脑之思考与手之表达的和谐,进而体会艺术美的内在之质和外显之妙;他不仅游历世界,还不停地思考世界万物的生长之趣和存在之理。涵养的内化在阅读写作中积淀,在思考感悟中生成,于是,他有极其敏锐的艺术感觉,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情溢于海,达到景语即情语的艺术至境。假如你驻足于他的画作《凌寒怒放》之前,你震撼的不仅仅是画作的艺术之美,你会为迪华先生的艺术敏感而折服。画面上,虬劲焦黑的枝干擎着几朵完全开放的牡丹精灵,漫天的飞雪落在了枝干上,落在了花蕊里。牡丹没有因雪的寒气而萎缩,而是大方地成为雪的舞伴。题跋中道出了画家的思想:“1994年11月10日,洛阳大雪。忽闻有多处牡丹凌寒怒放,遂驱车前往观之,果如所闻,委实令人称奇。此时正是全国争评国花之际,莫非牡丹灵性大发,故在风雪之中绽颜一笑,以告世人之天香国色无可争议乎。”赏斯画,读斯跋,只有一个感慨:迪华先生有深厚学识素养,有极强的生活敏感,又有熟练技巧,是大师而非画匠!

徜徉于迪华先生的画廊,品味于他的幅幅画作,你会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状物言志,以诗领画,简要得神;以书入画,离形得气。笔歌墨舞,得意忘象;自抒胸臆,清雅脱俗。脱前人巢臼,极变化之能,笔墨奇肆超逸,造境新奇洒脱,精神灿烂,气格清新,空灵之美跃然纸上。谈到画作的空灵之美,画界设定了两层意思,一是指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著色相,不即不离;离形得似,摄取神理。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理想不是直说出来,命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很显然,迪华先生在这方面给受众提供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画风形成的文化溯源

 

在迪华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文化的含量,能感受到思绪的梳理,还有画内法理、画外功夫。这是因为迪华先生有文化自觉的涵养,进而用文化自觉坚挺了艺术自信。

当然,迪华先生的文化自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曲折的人生对他的馈赠。31岁前,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什么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他都干过。钢厂炽热的炉火炼出了他性格中的刚性;超负荷的繁重压出了他性格中的韧性……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文明进步产生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追求真理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他求“真”,摆脱功利,淡看名利,在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心灵的真实与自由;他求“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的光明和超凡脱俗;他求“美”,敞开的、审美的心扉,无顾忌地与超脱、飘逸的自然山水交融。于是,他勤奋和善思,把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画案随笔》);于是,他心中有爱,赞美辛勤的蜜蜂(《小浦初开清清岸》);于是,他内心超然,面对鲜花不陶醉(《凝眸》),面对困难不退缩(《呼啦啦刮风了下雨了》);于是,他心鹜高标,似赳赳雄鸡,登高一唱,做牡丹歌者(《牡丹歌者》)……

笔者很欣赏他的画作《牡丹歌者》,直言这是他心志的表白。此推断得到了迪华先生的默许。我说,迪华先生志存高远,绘画艺术已经出类拔萃,站在艺术之巅了,应该用“牡丹王者”之类的称谓自喻。迪华连忙纠正,艺术无止境,离巅峰还远,仅仅是艺术的“道中人”,仅仅是牡丹的歌唱者吧。他喜欢“牡丹歌者”的称谓,在“河洛文苑”里,注册的网名也是“牡丹歌者”。名称虽是符号,但符号也表白了人的心志吧。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成为文人山水画传统的话语准绳,为画者所重视。绘画是心灵的艺术,有一等心胸,方有一等画品;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并不只在于你手下笔墨技巧,而主要在于内在心灵真善美的修炼。画者的人品胸次、品德修养、气质气魄的崇高低劣,决定着画中所达之情的优劣,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绘画的生命和价值。感受迪华先生的人生,品味迪华先生的作品,我体悟到了迪华先生的心胸、人品,体悟到了牡丹歌者的追求、境界。

 

标签:文人 个性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